映象網(wǎng)首頁 > 熱點新聞 > 正文
2013年06月21日 08:45
來源:東方今報
王亞平的倒影出現(xiàn)在水球中。新華社發(fā)(視頻截圖)
6月20日上午,神舟十號航天員聶海勝、張曉光、王亞平在遠離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宮一號為全國青少年帶來神奇的太空一課。
飄浮亮相
10時11分,神舟十號航天員的身影清晰出現(xiàn)在央視直播畫面上。
王亞平魚兒一般向艙內攝像機游來,她是本次授課的主講。指令長聶海勝則當起了“助教”,負責配合“主講”管理教具,維護課堂秩序。航天員張曉光是這次授課任務的攝像師,在失重環(huán)境下不易保持自身平衡,他先用束縛帶把自己固定在艙壁上,再用手持攝像機保持長時間穩(wěn)定拍攝。
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狀態(tài),指令長聶海勝盤起腿,玩起了“懸空打坐”。王亞平用手指輕輕一推,聶海勝搖搖晃晃向遠處飄去。
掌聲和歡笑聲在人大附中的地面課堂響起。
太空稱重
航天員的表演給同學們帶來了疑問:在地面上,人們一般用天平、臺秤、托盤秤、桿秤、彈簧秤測量物體的質量。那么,失重環(huán)境下,太空中航天員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還是瘦了,該怎么辦呢?
“質量測量儀”派上了用場,這是從天宮一號艙壁上打開的一個支架形狀裝置。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,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,一放手,支架便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。測量結果表明,聶海勝的質量是74千克。
王亞平解釋說,天宮中的質量測量儀,應用的是牛頓第二運動定律:物體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質量×加速度。實驗中設計了一個彈簧能夠產(chǎn)生一個恒定的力,還設計了一個系統(tǒng)測出加速度,然后根據(jù)牛頓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體的質量了。
【原理解讀】清華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:這個實驗生動地說明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——“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物體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,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?!边@是一個在一切慣性空間內普遍適用的基本物理定律,不因物體的引力環(huán)境、運動速度而改變,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。
神奇單擺
T形支架上,用細繩拴著一顆明黃色的小鋼球。王亞平把小球輕輕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,小球并沒有出現(xiàn)地面上常見的往復擺動,而是停在了半空中。王亞平用手指沿切線方向輕推小球,奇妙的現(xiàn)象出現(xiàn)了:小球開始繞著T形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——而在地面對比試驗中,需要施加足夠的力,給小球一個較大的初速度,才能使它繞軸旋轉。
【原理解讀】北京航天中學物理老師張俊松:地球上的單擺在擺到最高時需要克服地球重力,因此施加一個很大的力量,轉化成動能,則能夠實現(xiàn)單擺轉一圈。而在太空中,因為沒有重力,所以施加一個很小的初始力量,就可以實現(xiàn)單擺做圓周運動。當然,這樣的圓周運動會停下來,因為繩子和球之間也存在摩擦力。
旋轉陀螺
地面上常見的玩具陀螺,在太空中成了好教具。王亞平取出一個紅黃相間的陀螺懸在空中,用手輕推陀螺頂部,陀螺翻滾著向前移動。緊接著,她拿出一個相同的陀螺,先旋轉起來再懸浮在半空中,這一次用手輕輕一推,旋轉的陀螺則不再翻滾,而是搖晃著向前奔去。
王亞平介紹說,高速旋轉陀螺的定軸特性在航天領域用途廣泛。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,就裝有各式各樣的陀螺定向儀,正是有了它們,才能精準地測量航天器的飛行姿態(tài)。
魔幻水球
王亞平拿起一個航天員飲用水袋,打開止水夾,水并沒有傾瀉而出。輕擠水袋,在飲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珠,略微抖動水袋,水珠便懸浮在半空中。
王亞平笑著說:“如果詩仙李白在天宮里生活,大概就寫不出‘飛流直下三千尺’的名句了,因為,失重環(huán)境下水不可能飛流直下。”
接下來,王亞平擠出幾個水滴,沾到金屬圈中,“這是我們喝的普通水,那么我能用它做出什么來呢?大家睜大眼睛注意看哦。首先把水袋打開,把金屬圈慢慢地放到水袋里,輕輕地拉出來。同學們,見證奇跡的時刻就要到了?!?/p>
王亞平試著把一個塑料中國結貼到水膜的表面,看它能不能承受住?!昂茫F(xiàn)在把中國結輕輕地貼到水膜的表面。哎,貼上了!現(xiàn)在中國結已經(jīng)被貼附到了水膜的表面,看來這個水膜還是足夠結實的?!?/p>
王亞平說:“你們看,這個水球像不像是一個透鏡,透過它,你們還可以看到我的倒影呢?!?/p>
王亞平介紹,在地面上有重力的影響,水膜一出水就容易破裂,而在太空中,由于處于失重狀態(tài),表面張力會大顯神威,所以就能輕松地形成水膜。
綜合新華社、法制晚報
相關新聞
更多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