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上呈現(xiàn)的全國“兩會”越來越熱鬧了。這很大程度上是媒體制造的效果。兩天前,我接到一個跑兩會會場的記者電話,他說:肯說話的就是那么幾個人,大部分的代表、委員見了記者,根本扭頭就走。這和我多年跑兩會外圍報道的經(jīng)驗相符。兩天前,有媒體女記者在人民大會堂北門口——所謂的“部長通道”,圍堵前來與會的部長——這些部長中相當比例是全國人大代表,半推半就令他們接受采訪。雖然帶有“半強迫”性質,但還是有很多部長不給面子,決不肯對記者吐一言。
在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中,5年來,有多大比例在兩會期間從未曾接受過媒體訪問?如果做個統(tǒng)計,答案會很有趣。那些喜歡公共表達者,基本都被媒體塑造成了明星代表。不在媒體露面的代表,一部分是沒能提出足以吸引眼球的建議、議案,自然無法在媒體上占據(jù)一席之地;另一部分是不希望媒體放大自己的聲音,沉默對他們而言是最好的狀態(tài)。當然,其中也不排除有的代表,是出于擔心媒體報道歪曲自己原意的考慮,而選擇回避。這些在兩會期間選擇沉默的代表,最需要直面我們的追問:代表之于你們,更多是一種身份榮耀,而非職責與義務么?
現(xiàn)在的問題是,兩會關系國民參政議政大計,近年來,有些代表或委員屢有缺席,而其中個別不具備問政能力,專以與部長握手言歡為榮,也令民間產(chǎn)生反感;官員的比例也過高,造成監(jiān)督者與被監(jiān)督者身份的重合。對現(xiàn)實中位高權重的官員代表而言,在每年3月的這個時段,他們也不需要在自己熟稔的領域內,作為代表提出質詢——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被質詢和提問的對象。
喜歡面對媒體的代表,大多來自學界、商界和相對基層的組織,他們有自己的知識與利益,需要表達與贏得支持,“明星代表”的光環(huán)有時對他們是有利的。而對于那些高官代表,他們所執(zhí)掌的領域,常常需要面對很多敏感的輿論發(fā)問,在一部分人的考量下,回避也可能成為最佳選擇。平日里,媒體想要采訪這些高官,可謂難上加難,兩會時,靠現(xiàn)場的圍追堵截、死纏硬打,也能收獲很多珍貴信息——譬如聶樹斌案,就得到了河北高院院長的回應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這也是一個被媒體倒逼出來“積極回應”的現(xiàn)實機會。
從道理上講,人大代表人民選,人大代表即便從爭取人民支持的角度出發(fā),也應該主動利用媒體平臺,塑造自身形象。哪有見了媒體扭頭就走,或者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三五個記者攔住死纏硬打,也堅持“沉默是金”四字箴言的道理?
因此,那些不愿面對媒體的代表,有可能是內心深處對代表職位的義務沒有足夠的認識,這當然也值得我們的制度設計者深思。
?。n福東知名媒體人)
相關新聞
更多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