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日起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》(九)開始實施。根據其中的最新規(guī)定,編造虛假災情、警情等,在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,或明知虛假信息,故意在信息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,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,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嚴重后果的,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近年來,微博、微信的悄然走紅,給謠言的制造和傳播插上了“騰飛的翅膀”,穿上了“隱形的外衣”。網絡的平民化使得發(fā)布虛假言論的門檻較低,一個微博就是一個廣播臺甚至是電視臺,在人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將聲音擴散到全世界的今天,大規(guī)模造謠、傳謠的門檻已經降低到幾乎沒有。利用網絡平臺,制造謠言對政府及企業(yè)、個人進行攻擊,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事件變得越來越多見。而對于鐵路部門的謠言也是五花八門:火車票價提升、高鐵輻射導致不孕不育等等消息層出不窮。就在前不久,大連北站搞了一場應急演練,結果經過很多“有心人”的微信關注和轉發(fā),最后變成了一起砍人事件,一度引起網民們的恐慌。
網絡謠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,除了引發(fā)社會恐慌、擾亂社會秩序,還有可能對特定群體或者特定行業(yè)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,即使辟謠之后仍然難以解除危害。以前的刑法對于網絡虛假信息定刑的范圍比較狹窄。而對于更寬泛的利用網絡編造虛假信息進行傳播,或者明知是虛假信息,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,由于法律沒有明文規(guī)定,僅僅是一般的治安處罰。而最新的《刑法修正案》對虛假網絡信息的界定范圍則更加寬泛。也就是說,從11月1日起,若再有任何編造虛假災情、警情等,在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等行為,都可能面臨更為嚴厲的刑法處罰。
《刑法修正案》讓網絡謠言不再任性,讓造謠者明白網絡上的言論自由是不能沒有邊界和限制的,發(fā)布信息是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,是不能對現實生活和社會形成危害的,編造虛假信息是要受到法律嚴懲的。
一個公民在享受網絡上自由權利的同時,也要履行義務自覺維護網絡秩序。然而抵制網絡謠言僅靠法律是不夠的,還要倡導網民自律,提高網民和網絡運營者的法律意識和文明素質。只有大家都聯合起來共同抵制,才能營造一個風清氣正、健康有序的網絡環(huán)境,打造一個麗水藍天的網絡世界。(尤雪玲)
隨著近些年網絡問政工作的廣泛開展,網絡問政平臺成為考驗政府執(zhí)政能力一個重要陣地。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作為權威網絡問政平臺,深受地方政府和廣大網民重視,其中的數據也成為考量地方政府網絡問政能力的重要指標。
網絡的影響力不亞于書籍,現在是信息化暢通的時代,人們通過網絡接收、傳播信息,網絡安全、信息真實,但一旦出現網絡謠言,則會造成巨大的影響。
繼集中打擊不法律師,依法整肅“律場”風氣之后,各級公安機關根據統(tǒng)一部署,又依法集中專項打擊整治網絡謠言行動。行動首戰(zhàn)告捷,197名惡意造謠傳謠者受到查處。
4月8日,編造“漳州古雷PX化工項目發(fā)生爆炸起火死人”謠言并發(fā)布虛假圖片的違法嫌疑人張某被福建省漳浦縣公安機關依法拘留。
這起事件也已證明,網絡造謠不是行使公民言論自由權,打擊網絡謠言不會損害公民言論自由權。只有對造謠者依法追責,才能消除網絡謠言這個“毒瘤”,才能打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環(huán)境,社會才能健康發(fā)展。
數據顯示,在微信、微博和新聞客戶端等謠言的制造和傳播中,男女作出的“貢獻”極為不同,男性制造了謠言中的83%,而女性只占17%。不過,在謠言傳播過程中,女性會相對更愿意傳播。
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熱議“網絡新政一年”。
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,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到互聯網、移動互聯網等新興行業(yè)。作為中國6.49億網民中的高端成員,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熱議“網絡新政一年”。中國,正在與世界深度融合,向著建設網絡強國的目標前進。
其中,淫穢色情有害信息舉報18096件次,詐騙有害信息舉報8320件次,網絡謠言有害信息舉報515件次,暴恐音視頻有害信息舉報129件次,侵害網民權益等其他違反“七條底線”的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3139件次。
中央網信辦24日召開各界人士座談會,學習宣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,研討加強依法管網、依法辦網、依法上網,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。作為網民要敢于擔責,與網絡謠言作堅決斗爭,要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的堅持法治國家、堅持法治政府、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好。
上午,首都互聯網協會新聞評議專業(yè)委員會在新浪微博召開評議會,公布近期的10大謠言。
日前,關于濟南、宿州、唐山等地有“男子在玉米地被挖腎”的消息在網絡上流傳,引發(fā)網民關注。對此,宿州市靈璧縣公安局、濟南市公安局、唐山市公安局都進行了辟謠,稱該信息屬無中生有。
日前,關于濟南、宿州、唐山等地有“男子在玉米地被挖腎”的消息在網絡上流傳,引發(fā)網民關注。對此,宿州市靈璧縣公安局、濟南市公安局、唐山市公安局都進行了辟謠,稱該信息屬無中生有。
記者對近年來幾十條影響較大的網絡謠言,進行了歸類分析,總結出了5類網絡謠言的特點
從網絡謠言侵害的對象看,可以分為侵害公共與社會利益的謠言和侵害公民權益的謠言。對侵害公民個人的網絡謠言,公安機關和網絡服務提供者只能在受害人自己依法采取“舉報”、“通知”后才能介入。